锐百科  > 所属分类  >  娱乐明星    演员   
评论 编辑

新凤霞

新凤霞,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1927年1月26日出生于苏州,著名的评剧演员,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创始人。代表作品《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等。

目录

人物简介编辑本段

新凤霞新凤霞
新凤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1927年1月26日出生于苏州,著名的评剧演员,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创始人。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共党员。

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1983年参演春晚评剧《刘巧儿》逐渐被观众所熟知;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代表作品《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等。

1998年4月12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

个人经历编辑本段

新凤霞,评剧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

童年时期随“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

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

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

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

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凤霞早年照片新凤霞早年照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

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

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

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

新凤霞新凤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期间,小短文 《傻二哥》《万年牢》还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新凤霞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以《刘巧儿》一剧获演员一等奖。 1997年获第十六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83年参演春晚评剧《刘巧儿》。1998年4月12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

艺术成就编辑本段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代表作品编辑本段

评剧作品
在中国评剧院时期,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书籍著作
1954年
《艺海深仇》
宝文堂书店
1980年
《新凤霞回忆录》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年
《新凤霞回忆录》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1年
《Xin Fengxia Reminiscences》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82年
《新凤霞的回忆》
北京出版社
1982年
《艺术生涯》(新凤霞回忆录二集)
香港三联书店
1983年
《以苦为乐:新凤霞艺术生涯》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年
《新凤霞唱腔选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5年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新凤霞回忆录之三
三联书店
1985年
《少年时》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年
《发愁》
天地图书公司
1987年
《新凤霞说戏》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9年
《恩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
《我和皇帝溥仪》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1年
《新凤霞卖艺记》
安定出版社
1994年
《我与吴祖光》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
《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上下册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4年
《皇帝与新凤霞》
华艺出版社
1995年
《绝唱》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年
新凤霞回忆文丛———《童年纪事》.《梨园旧影》.《艺海博览》.《人世琐忆》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舞台上下》-新凤霞自述散文新作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
《人缘》
华艺出版社
1998年
《我叫新凤霞》
北京出版社
1999年
《永葆幼稚青春》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
《我与吴祖光40年悲欢录》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年
《末代皇帝的逸事》
现代出版社
2007年
《我和溥仪》
中央编辑出版社
2008年
《我和吴祖光四十年》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1年
《人生如戏》
云南人民出版社

传承人编辑本段

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戴月琴 中国评剧院
高闯 中国评剧院
刘淑琴 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李春凤 北京海淀评剧团
艾丽珍 北京海淀评剧团
王瑾 天津评剧院
郭美美 天津评剧院
李丽 天津评剧院
刘秀荣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 二度梅花奖演员
李红霞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
贾玉兰 长春评剧院王曼苓 长春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梁志辉 石家庄市艺术中心
李忆霞 唐山市评剧团
罗慧琴 唐山市评剧团 梅花奖演员
李慧芳 秦皇岛市评剧团
陈淑琴 秦皇岛市评剧团
赵德芳 保定市评剧团
朱洪英 廊坊市评剧团
鲁素珍 衡水市评剧团
咸红杰 泊头市评剧团
李桂云 河北省三河县评剧团
李晓梅 锦州市评剧团
武翠红 锦州市评剧团
张金秋 鞍山市评剧团
景丽霞 抚顺市评剧团;
魏常芬 营口市评剧团
袁丽梅 朝阳市评剧团 现调入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刘淑清 朝阳市评剧团 现调入朝阳县文化馆
赵三凤 哈尔滨市评剧院侯君辉 哈尔滨市评剧院
王向阳 黑龙江省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崔鲁囡 黑龙江省评剧院
关晓霞 齐齐哈尔市评剧院
樊继中 牡丹江市评剧院
刘晶霞 鸡西市评剧团
沙文轩 鸡西市评剧团
张艳秋 大庆市评剧团
郝兴华 佳木斯市评剧团
李凤云 黑龙江省实验剧团
王晓堂 贵阳市评剧团
安慧珠 贵阳市评剧团
赵凤兰 赤峰市京剧团评剧队
何成林 赤峰市京剧团郭应先 郑州市豫剧团
范雅鸣 安阳市豫剧三团
孙映雪 开封市豫剧团
马莉 平顶山市豫剧团
周玉珍 河南省曲剧团
李亚清 西安市说唱艺术团
彭响玲 西安市铁一局文工团
董晓玲 山西孝义县碗碗腔剧团

附件列表


10

免责声明:锐百科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
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vmeiti@qq.com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张少华    下一篇 廖启智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